情况危急,他调转车头……

佛有二乐者,寂灭乐处,体相作语。

无论牟宗三先生在创造一套关涉儒学的哲学概念及其现代话语方面是多么成就斐然,世无匹敌,一个不能治世的儒学一定不是孔子开辟的儒学,也不是儒学在今天应有的模样。我认为,中国近代以来以佛学思想为背景,试图把灵性诉求的无限自由和去苦求乐逆转倒现实世界来寻求实现的思想,均应当归于中国语境下堕落的灵知主义。

情况危急,他调转车头……

[18] 沃格林认为,约阿希姆把基督教正统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一论,转换成圣父时代、圣子时代和圣灵时代三个连续相继的历史阶段,乃是西方现代性中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历史主义的最早来源,也是现代灵知主义的思想基础。在黄宗羲那些伟大的政治构想中,我们不是已经看到了一个议会性的学校以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政治叫板及其制衡权力的政治对列之局吗?它算不算是理性的架构表现?政治哲学不太像是牟宗三说的那样仿佛古代没有民主政治就没有政统,相反,民主政治本身也是古典传统长期演化的结果,即便是黄宗羲议会性的学校,也来自于子产不毁乡校的先秦故例。完整地讲,牟宗三所谓儒学第三期发展的主要内容,即是前文提及的道统、学统、政统之三统并建。他们的悬世心态只需要一种短平快的利益实用主义即可。我们之所以强调尧舜中和之道奠定的文明规模是在一切符合人的价值的方向上展开人类的生活世界,就是要强调华夏文明的方向和规模,并不只是限于道德,也包涵着对知识的兴趣。

在这里,所当然而不容己者之天理,乃是主体道德理性对客体及其主客关系的价值判断,不容己者即是不从一己私欲的主观目的而是从道德理性的普遍有效所作的客观价值判断。孟子私淑孔子而言尽心知性知天﹐遂将此人天同道之仁的普遍理性精神,由仁义内在所示之「性善」一语道破。故魏晋以降,佛、道由于成为正规的宗教团体,广大民众竞相归依之。

这句话体现着儒学的包容性。对道教的养生、斋醮、调息等道术普遍遵行。但用政治力量打击、消灭宗教往往是不成功的。东晋孙绰作《道贤论》,以七名僧与竹林七贤相比拟。

以上所述是否能较为圆满解答施舟人教授之问题,未敢自信,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朱熹一生又向往道教内丹术,曾化名空同道士邹撰道教丹书《周易参同契考异》。

情况危急,他调转车头……

盖隋唐以来,中国佛教如天台、华严、禅宗等均有判教之说,即把佛教中各派或各种学说按高下排列,以分高低,这本是佛教宗派内部之问题,但宗密则扩而大之,将儒、道两家也排入其判教系列,以示其教义的博大包容。当文成帝即位后,不得不改太武帝政策,而佛教又复发展起来,可见帝王朝廷政策对宗教之兴衰的影响至关重大。这种以朝廷主持并调节的三教论衡的统治权,无疑有助于消除宗教之间的暴力冲突。故前古哲王,咸用儒术之士。

慧远弟子宗炳《明佛论》中说:孔、老、如来,虽三训殊路,而习善共辙也。至春秋战国时,有诸子百家出,儒家主张天下大同,墨家主张兼爱尚同,道家主张自然无为,名家主张合同异或离坚白,只有法家重用法、术、势来统一思想。魏晋玄学实以在道家思想基础上融合儒道讨论本末有无、自然名教问题,并吸收形名家言以成体系,而把中国哲学思想推向一新阶段。南宋孝宗皇帝说:以佛修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后汉书·方术列传》:汉自武帝颇好方术,天下怀协道艺之士,莫不负策抵掌,顺风而届焉。他甚至说儒佛之道同,谓:道之为物,居家可以事亲,宰国可以治民,独立可以治身。

情况危急,他调转车头……

圣人无两心,佛则云明心见性,儒则云正心诚意,道则曰澄其心而神自清,语殊而心同。((明)梅鼎祚:《释文纪》卷四十四。

许多名僧都精通老庄之学。先秦道家的老庄以容乃公的理念,统合了春秋战国的各流派,以自然而无为的思想开创了另一支对中国有巨大影响的思想体系。这样宗教既得到政府的一定程度的礼遇和承认,又加强了对政权的依赖性,并使政权的权威性得以树立。这是由于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二帝奖挹佛法之故。北宋僧人智圆说:儒者,饰身之教,故谓之外典也。但我认为,中国儒、释、道三家思想理论上的内在包容性、调和性确实较之某些其他宗教之强烈排他性或更有利于避免宗教战争之发生。

……郡县远方祠者,民各自奉祠……可见,当时民间祀奉之自然神灵及祖先人格神灵名目繁多。佛教入华夏,先依附于道术,后依附于玄学,得以流行。

总之,中国的儒、道、释三家在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中,在思想理论上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包容性、调和性,这是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在思想观念上的基础。道教于宋元明清期间宣扬三教分工共存说有益于世道,较儒、释更为突出。

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渐兴,佛道之争渐起。阳明之深受禅宗影响,为学者所共知,其攻击禅宗最烈,盖因他一生坚持孔孟儒家立场。

)元代全真派道士牧常晁说:或问:儒曰正心,佛曰明心,老曰虚心,此三者有同异否?答云:思无邪曰正,反照自己曰明,私欲不蔽曰虚,设曰三心,实一理也。特别是我注意到在海外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宗教战争,例如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打了近两百年,毫无结果,今日在中东、北非仍然有着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对立和战争。子不解之,何异之有乎?此说谓佛教在治国、事亲和治身上与儒家并无不同。释者,修心之教,故谓之内典也。

进入 汤一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儒释道 传统文化 。隋唐以降,佛教天台之一心三观、华严之佛性即人之真心,禅宗之明心见性,道教成玄英之真常之心乃众生之正性,李翱之《复性论》谓以理其心则复其性。

当时,并有祀灶、祀东方太一、祀北斗等等的神灵崇拜。我国历史上虽有因政治和经济原因灭佛的三武一宗之祸(三武一宗之祸,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曾因政治、经济等原因而排佛)。

夏、商、周三代一直有祭天、祭地、祭社稷、祭祖先的仪式,所以有天坛、地坛、社稷坛。但观《传习录》全书,又多用禅语、禅门故事,又用禅家方术。

儒、释、道之间虽有矛盾、冲突,但能共存共荣,而不发生宗教战争,并提出三教归一、万善同归等思想以协调三教关系。西晋有支孝龙与名士阮瞻、庾敳等结为知交,世呼为八达。意谓,自皇帝至庶民(包括四夷)都要对祖先祭祀。秦汉从政治上说实现了大一统,但从朝廷到民间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和对祖先人格神灵的祭祀仍然广为流行。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六)故贞观五年,诏僧道致拜父母,则仍以礼教为先。儒释道三教归一民间的信仰基础。

这是由于太宗深知要维持政权的长治久安仍必以儒家之礼教为基础。朱熹一生与和尚、道士的交往、唱和是宋明理学大家最多者之一。

这种现象,也许我们可以说,由于朱熹、王阳明都站在正统儒家立场,但因儒学有较强之吸收和包容性,而可较好利用佛道之某些资源,这对三教共存甚为有利。清朝雍正九年上谕中说:域中有三教,曰儒,曰释,曰道,儒教本乎圣人,为生民立命,乃治世之大经大法,而释氏之明心见性,道家之炼气凝神,亦于吾儒存心养气之旨不悖,且其教皆主于劝人为善,戒人为恶,亦有补于治化。

相关推荐